會計、金融、物業(yè)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更多】
建筑工程技術、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機電一體化技術【更多】
醫(yī)學檢驗、中醫(y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康復理療、公共衛(wèi)生管理【更多】
十月革命后,列寧擔任了蘇維埃政府最高行政領導職務,參與了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具體行政管理的指導,探討了社會主義國家怎樣開展行政工作,克服官僚主義,搞好機構改革,提高工作效率等重要問題。鄧小平在指導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中,探討了怎樣開展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克服官僚主義,懲治腐敗, 建立機構精干,辦事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入學習和研究列寧與鄧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對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行政管理體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 體現(xiàn)和維護人民的利益是新政府的基本職能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就在于維護無產(chǎn)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十月革命前列寧就提出,“我們這個誕生中的新國家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 ,因為這個國家中的“武裝部隊就是群眾自己,就是全體人民,而不是那些居于人民之上,擁有特權,實際上從不撤換的人”,他認為新的國家誕生后,“`原始’ 民主的許多東西都必然會復活起來,因為人民群眾在文明社會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站起來了,不僅獨立地參加投票和選舉,而且獨立地參加日常管理。在社會主義下,所有的人將輪流來管理, 因此很快就會習慣于不要任何人來管理”。
雖然列寧讓所有的人輪流來管理國家的思想存在著幻想的成份,但這里體現(xiàn)出來的讓人民自主管理國家的思想已將未來社會政府管理的顯著特點講了出來,即盡量讓人民自主參與政府的管理,政府的管理應體現(xiàn)和維護人民的利益。
十月革命勝利不久,列寧在鎮(zhèn)壓剝削者反抗的任務大體解決之時就及時地提出,“目前時局的全部特點,全部困難,就是要了解從主要任務是說服人民和用武力鎮(zhèn)壓剝削者轉到主要任務是管理”上,他認為組織對俄國的管理“是一項最困難的任務,因為這是要用新的方式去建立千百萬人生活最深刻的經(jīng)濟基礎。這也是一項最能收效的任務,因為只有解決(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這項任務以后,才可以說,俄國不僅成了蘇維埃共和國,而且成了社會主義共和國” 。
2 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列寧雖然一直推崇巴黎公社的廉價政府,然而十月革命后新建的政府機構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伴隨著蘇維埃政權將國內(nèi)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用于粉碎國內(nèi)外敵人反抗和恢復國民經(jīng)濟活動的開展,政府機構也在逐漸龐大起來。列寧敏銳地注意到政府機構的變化, 1918年8月對莫斯科的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職員多達231000人,決定精簡機構、裁減人員。經(jīng)過幾年的工作,“在1922年10月,又進行了一次調查統(tǒng)計,我們本來以為,我們已經(jīng)精簡了臃腫的機關,它現(xiàn)在一定縮小了。結果發(fā)現(xiàn)它竟有243000人。這就是歷次精簡的結果”。列寧認為這“膨脹了一倍有余”的工作機關,“往往不是為我們工作,而是反對我們” ,很多機構中真正“英勇肯干的人可能只有幾十個,而呆著怠工或半怠工,鉆在公文堆里的人卻有幾百個,這種力量對比往往使我們生氣勃勃的事業(yè)斷送在文牘的汪洋大海里”。為了改善國家機關,列寧要求必須花大力氣認真地“極其細致地研究這個以前無法研究的問題” ,強調“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精簡我們國家機關” 。
隨著新經(jīng)濟政策的實行,列寧對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看法的根本改變,列寧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舊的國家機關對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阻礙作用。列寧晚年在《論合作社》要求必須解決的兩個劃時代任務中提出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改造我們原封不動地從舊時代接收過來的簡直毫無用處的國家機關” , 可見,列寧要求改革的心情之迫切。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議行合一的政治體制“總的效率”“是高的”,應該堅持,但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也證明如不能很好地處理。
執(zhí)政黨、權力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之間的關系也會導致嚴重的弊端,“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xiàn)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家長制現(xiàn)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xiàn)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xiàn)象” ,如不能有效地清除這些現(xiàn)象,“就很難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
因此,鄧小平要求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理順黨政之間、政府機構與權力機構和司法機構之間、政企之間的關系, 必須進行政府機構的改革、精簡機構、裁減冗員、提高效率。鄧小平認為機構臃腫就“不能使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正確及時地反映上來,也不能使自己的決議和指示正確的迅速地貫徹下去, 在自己和群眾之間設置了許多人為的障礙”,這些人為的障礙容易導致領導與群眾之間發(fā)生誤會、摩擦和沖突,因此,只有精簡機構才能減少誤會,摩擦和沖突,才能得到群眾的諒解和支持,才能得到群眾的贊同。
正因如此,鄧小平將精減機構視為一場偉大的革命,強調“如不搞這場革命,讓黨和國家繼續(xù)目前這樣機構臃腫重疊、職責不清,許多人員不稱職、不負責,工作缺乏精力,知識和效率的狀況,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贊同的,包括我們自己和我們下面的干部” ,長此以往,“可能亡黨亡國” 。
3 選撥和管好優(yōu)秀行政管理人才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常盛不衰的根本保證
列寧十分重視行政管理人員的選撥,他認為無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后,“現(xiàn)在是工農(nóng)國家做了`主人’ ,它就應當廣泛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并且公開地挑選最優(yōu)秀的經(jīng)濟建設人員,挑選專業(yè)的和一般的地方的和全國的行政管理人員和組織人員” 。
他在晚年要求蘇聯(lián)必須進行機構改革,裁減冗員時,仍然強調機構改革,不僅要分流大批行政人員,更要篩選和配備具有現(xiàn)代管理素質的人才,如列寧談到工農(nóng)檢查院如何實現(xiàn)減員增效時指出“既然工農(nóng)檢查院現(xiàn)在是一個擁有約12000人的工作差、報酬低的機關,那就應該加以精減和改進,例如,留下六分之一的人員,而保留原薪水的二分之一,即把薪水提高兩倍” 。
按照列寧的思路將12000人減到2000人,給剩下的2000人增加一倍的工資,還能減少一半的工資支出,這可是一舉兩得的事。機構改革的關鍵就是采用怎樣的標準留選工作人員。列寧要求必須用嚴格的標準篩選工作人員,具體而言,應從政治的可靠性、專業(yè)知識和管理知識三方面進行考查。篩選方式上,列寧要求將政治審查和知識考試結合起來,對政府“職員都要經(jīng)過專門的審查,看他們是否認真負責,是否了解我們的國家機關,同時還要經(jīng)過專門考驗,看他們是否了解科學組織勞動特別是管理辦公等方面勞動的原理”,如列寧曾對如何篩選工農(nóng)檢查院的工作人員作了這樣的規(guī)定: “第一,他們必須有幾名共產(chǎn)黨員推薦; 第二,他們必須通過國家機關的考試; 第三,他們必須通過有關我們國家機關問題的基本理論、管理科學和辦公制度等等基礎知識的考試”。
從這里可以看出列寧對政府人員的政治素質與業(yè)務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現(xiàn)有人員達不到這些標準時,寧愿名額空缺,也絕不能降低標準,他要求“我們應該遵守一條準則: 寧可數(shù)量少些,但要質量好些。
總之,列寧和鄧小平在行政管理的實踐中提出了十分豐富的行政管理思想,以上我從體現(xiàn)和維護人民的利益、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吸收與管好優(yōu)秀管理人才三方面對他們的思想作了概括性的研究,雖然這種研究還不能囊括他們思想的全部內(nèi)容,但已包括了他們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思想對指導我國的行政管理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77號